
“善问者能过高山,不善问者迷于平原”。交谈中不善提问,常使交谈失败,
如有人问邻居:“你是什么地方人?”“你工资多少?”“你女儿有男朋友吗?”
.....连珠炮似的发问,问得人难以招架,惹人讨厌。有的团干部找青年谈心, 劈
头就问:“你为什么蓄小胡子?”“这有什么好处?象什么样?”引得对方十分反
感,拂袖而去。
然而,怎样做到“善问”呢?
1、由此及彼地问。先避开中心问题,从对方熟悉而愿意回答的问题入手,边
问边分析对方反应,再巧妙地引出正题。
2、因人而异地问。对性格直爽者,不妨开门见山;对脾气倔强者,要迂回曲
折;对平辈或晚辈,要真诚坦率;对文化较低者,要问得通俗;对心有烦恼者,要
体贴谅解,问得亲切。
3、胸有成竹地问。较重要的交谈,要想好顺序,先问什么,后问什么,最
后问什么,总体上要问清哪些事,心中要有谱,有个通盘考虑,力求发问的最佳效
果。
4、适可而止的问。问答是双边活动,必须使对方乐于回答。问话后要察颜观
色,从对方表情中获得信息反馈。对方低头不语或答非所问,可能是表示他不感兴
趣或不能回答,就要换个提法再问;对方面露难色或有疲劳厌倦感,就不能穷追不
舍,应适时停止。一般不要冒昧地问宾客的工资收入、家庭财产、个人履历等问题。
5、彬彬有礼的问。要恰当地使用表示尊重的敬语:“请教”、“请问”、“
请指点”等,要恰当使用表示谦恭的谦语:“多谢你提醒”、“您的话使我顿开茅
塞”、“给您添麻烦了”等。在对方答话离题太远时,还要用委婉语控制话题:“
请允许我打断一下.....”“这些事你说得很有意思,今后我还想请教, 不过我仍
希望再谈谈开头提的问题......”自然地把话题引过来。问话时不要板起面孔。“笑
容是你的财产”,微笑着问话,会使人乐于回答。
让孩子拥有提问的权力
引入:问题的发现,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。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。问题的发现能帮助克服思维定势,使人振奋,努力去寻找创新之路,作为小学数学教师,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,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,让学生敢于问、乐于问、善于问。
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,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,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,但在教学实践中,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:有的课堂教学变以前的满堂问,整堂课上一问一答,教师问得碎,带得紧,关键时刻放不开,习惯牵着学生走;为提问提而提问,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,流于形式;总是缺乏思维价值,提问回答流于形式,表面热闹,实无效果……最大问题还是提问好象永远是教师的专利。因此,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,培养创造型人才,这就要我们教师优化课堂提问,让孩子拥有提问的权力,也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得到体现。
一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,提供心理安全感,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。
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有较多的温暖,有良好的交往,有较多的表达机会。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,学生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,有足够的安全感,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,因此,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民主、自由、和谐,学生间互相协作的和谐的教学气氛,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,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地方,那么,教师作为课堂气氛的调控者,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?
1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,不断更新教学观念。
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,因此,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,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,教师要甘当配角,当好配角。
2、给学生的“学”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。
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,给学生的“学”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,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,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,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,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、热烈讨论或师生共同研究、各抒已见。例如,在2、4、6、7、10、这五个数中,哪一个数与众不同?一个数与众不同,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,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答案。(1)7与众不同:理由是2、4、6、10是偶数,而7是奇数;(2)10与众不同:理由是2、4、6、7都是一位数,而10是两位数;(3)2与众不同: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3,只有2小于3;(4)与众不同:理由是只有它可在这五个数中找到一个数2,2加两次就是4,其他数都不行,或者说,4与左面的2和右边的6都差2,而其他的数与相邻两数都不相差2;(5)6与众不同:理由是它等于右面的7减1,其他的数都不行……以上的问题,一般来说,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,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,这样就有一个民主,平等的交流氛围,又由于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,因此,在这种氛围中,学生有话想说,有话能说,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。
3、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。
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,要尊重学生的意见,热情的鼓励、积极地启发引导,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。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,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。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情况: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,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,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一点问题,有些学生更急不可待,手越举越高,甚至站起来,“我来,我来”,“我,我”地要求。此时,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显示得局促不安,甚至失去自信。因此,这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,养成静静地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,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。
4、增强配角意识,注意延迟判断。
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,教师要延迟判断,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,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,避免学生刚刚萌发出的创造性念头受到抑制,提供心理安全环境。如低年级有这样2道趣味题:(1)鱼缸有10条鱼死了1条,鱼缸里还有几条?(2)树上有10只鸟,“砰”一枪打死了一只,树上还有几只?问题一经提出,课堂马上热闹了,在学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,我只鼓励地微笑着。到最后,我才肯定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,并补充告诉学生做题目要结合生活实际。可见,教师延迟判断,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安全的环境,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,就会勇于发现自我,表现自我,逐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。
二、积极评介,保证提问空间,提供成功体验,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。
1、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,提供成功的体验。
创造力人人都有,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和智慧火花,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,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,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,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的时候,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,因此,教师的热情鼓励,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,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,并乐于提问。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积极评价是多种多样的,最常见也最能产生即时积极效应的,恐怕是教师在课堂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。教师在提出表扬时,不仅在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,还应伴有赏识的表情,手势等体态语言。因为老师的一颦一笑,都具有微妙的评价意义,能让学生充分感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。另外,还可以在家长面前赞扬其孩子提了个较好的问题;可在学生提问上画五角星,比一比,谁的五角星最多,谁最爱动脑筋等。
2、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,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激励。
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,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,还在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,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处理。学生尝试提问时,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,领悟程度不同,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,教师要正确对待,作出不同的处理,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。
学生的问题有的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,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,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,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。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和地,如在学《比例尺》这一课时,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竟提出了“比例尺是怎样的一把尺?”教师应先赞扬这位学生动脑筋了,接着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慢慢就了解。尔后可反问“邮局里买油吗?(不)那比例尺是一把尺吗?(不是)”来加深该生的理解。有的问题,教师事先没有准备,不能解决的,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并存疑,并鼓励他们课后去查查资料,比比谁在老师前解出这道题目,这样以后,学生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的热情更高了。
3、让每个学生有提问的机会,乐于提问。
积极评价的同时,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,预习时,可把问题写在练习簿上,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,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,课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,这样,从课前、课中、课后的时间跨度,来保证提问时间,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,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,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,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,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,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,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,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乐于提问,与此同时,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,教育学生实事求是,有疑而问,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得解决的问题,真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。
三、示范、启发提问,提示思路和方法,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。
1、示范提问、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。
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、逐步提高的过程,起始阶段,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,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,精心设计提问,吸引学生绕有兴趣地热烈地讨论、积极思考,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。同时,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。因此,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、善于提问。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,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,使学生受到启迪,有方法可循。如在学《正比例解应用题》时,怎样判断是否成正比例,例题中有这样一句“照这样计算”可提问“是怎样计算?什么意思?”这一提问的同时,向学生展示了发现解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,认真读句、咬文嚼字和类比等。学生通过听课,可从老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,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。
2、启发引导,让学生尝试提问
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会遇到一些不懂、难懂的地方,这就是疑问,是感知过程的障碍,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要启发引导,让学生发现问题,尝试提问,可有以下方法:找矛盾、提问题,定范围,提问题(教师在学习内容中这定一个范围,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);调动情感因素,暗示有疑等。
如学习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看了题目,就可以问学生 “看了题目后你有甚么问题要问呢?”使有学生提出:认识分数哪几方面的知识?为什么初步认识?等等与分数有关的知识。
我国一位著名科学家说过:“什么叫名师?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,而是善于启发诱导,让你敢问、乐问和善问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;我们要在保持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思维活动的质和量的基础上,使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、思维素质有显著的提高。
培养学生善于提问
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“发明千千万,起点一个问。”可见,问是知之始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,善于提问,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。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:“什么叫学问?是要学怎样问,就是学会思考问题。”因此,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,问到要害处,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,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。
一、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提出问题
1、在知识的“来龙”上提问。
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的,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,那就在此提问。如学习“千米的认识”时,就可以提出“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?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”等问题。
2、在知识的“为什么”上提问
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,为什么不是那样,还搞不清或说不出来,就可据此提问。例如:一种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?就在算理上下功夫提问。某一应用题应怎样列式?为什么这样列式?依据是什么?有没有多种或更好的解法?就抓住主要问题提问。
3、在知识的“归纳或分类”上提问
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,分不清类型,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,可就此提问。如学习“约数和倍数”时,对除尽、整除、约数、倍数、奇数、偶数、质数、合数、质因数等概念分不清,通过提问理清概念。
二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
1、观察法
对客观事物和现象,在其自然的条件下,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,提出问题。例如,教学“长方体的认识”时,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实物拿出来,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,自主提问:长方体有几个面?每个面是什么形状?哪些面完全相同?长方体有多少条棱?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?
2、追问法
当新接触到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,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紧追不舍,刨根究底继续发问。其表现形式一般是“为什么……?”例如,在教“比的意义”,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时,学生追问为什么,并提出球赛时为什么经常出现1:0,4:0,5:0……?教师除讲清道理外,对追问学生应加大表扬。
3、类比法
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、定律、性质的相关联系,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。例如学习“9的乘法口诀”时,便可联系“8、7的乘法口诀”提出问题: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?怎样推出9的乘法口?前后各句之间有什么规律?